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1·22(上)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二十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二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用了下法,结果气就截在胸间,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变证,使得胸满脉促。胸满脉促什么象呢?就是阴寒之气截在胸中,伤了胸阳,实际上是伤了心阳,心阳被憋住,不得以输布,心本身并没有受损,但是它输布的气机被憋在胸间,出现促脉。促脉就是脉跳跳停停,还很急促。它为什么会停呢?因为被寒邪截住了,所以它跳跳停一下,为什么又再次起跳呢?赶快把停那一下后劲给赶上,这就叫促脉。

这个脉象一看是心阳被截住,同时还有胸满,胸的这一块的阳气被阴寒给截住。把芍药去掉,芍药在桂枝汤里是牵制桂枝的,防止桂枝发散过旺。已经有股阴寒截在胸中了,截在心肺的上焦,致使脉促胸满,就把牵制性的芍药去掉,直接用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只要升散的力,去掉收敛的力,把截在胸间的力给打开。

关于脉促、胸满的胸阳虚弱或胸阳被陷住的证治,后面有一个桂枝甘草汤,就两味药:桂枝和甘草,但是不同于此方的是没加入固中、补中的药,中焦还没虚,因为它未经发汗,没有津液丧失。现在这个人桂枝汤证,已经出汗了,就要考虑中焦已经虚弱了,所以必须把姜枣草加上。

在临床运用的时候,之所以会出现桂枝去芍药汤证,是因为这人本来就有胸阳衰弱的体质,否则也不会出这个病。还记得上一条,桂枝加附子汤,这人本来肾阳不是很足,再一经发汗,伤了肾阳,所以就用桂枝加附子汤。

二十一条是平素体质胸阳有点不足,再一经误下伤了胸阳,而出现的脉促胸满。这条后段还有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有的书上把这条编成新的条目,其实不是。这应该是在上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紧接着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理解了前面的桂枝加附子汤,就很容易理解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个人本来的体质就是胸阳和肾阳都不太够,那就这么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句话:偏重于攻,而不重于守。因为邪气截在那,把守的芍药去掉。对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就这么展开了。

提一下,在临床上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桂枝汤证,有点脉促、胸满,还有点怕冷,因为得桂枝汤证本来就会怕冷,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就是用桂枝汤增加桂枝,加炮附子,稳妥一点。如果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偏攻的量太大,医生必须看着病人吃药,症状一去马上停药,多吃一付就有可能弄出点问题。因为病人平时并不是非常严重的虚寒体质,他就是受了风寒之后招起来的,用桂枝、附子还没有芍药,就显得偏于疏泄、偏于温阳发表,所以加芍药稳当一点。

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方子侧重于论理,通过列出方证,让咱们来领悟道理。而在临床运用的时候,却不是必须按照列出的方子用,临床变化灵活多变。道理是对的,可是实际在用的时候,药一吃过,就可能给人吃热了。相反,如果平时长期虚寒体质的人,这种温阳药长期吃都不要紧,如果只是个外感而招起来的,就不能老吃,病好立刻停药,剩下的药倒了也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