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8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关于条文二十八,伤寒研究者有所争议,主要争议在于这是太阳病还是太阴病?有研究者提出,这个条文应该是桂枝汤去白芍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认为是条文错减。参看桂本、康本、宋本,三个版本条文文字完全一致,此处没有争议。那么争议就集中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到底是不是太阳病?

前一节提过伤寒论作为经典可以自行注解。症象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因为无汗所以体表被闭郁。没说恶寒、怕冷,也没说怕热、心烦、口渴。条文没有明示是热证还是寒证。但是咱们假设条文真的是错简,真的是桂枝去白芍加茯苓白术汤,那么就是说有太阳风寒桂枝汤证,因为心下满所以去白芍,因为小便不利所以加茯苓白术通水、利小便。这么看貌似说的通,但是有一个硬伤:条文中明确说了无汗。如果无汗当用麻黄剂解表,此处却用桂枝剂,由此可知:认为二十八条是桂枝去白芍加茯苓白术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除非把无汗改成有汗。但是查阅三个版本的伤寒论都是写的无汗。于是无汗这个症状就成了研究二十八条的关键信息所在。

假设这是太阳病出现了无汗、发热、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而小便不利。那么经方医生很容易想到应该用麻黄加术汤,就是麻黄汤里加进量最大的白术,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篇,其病机为寒湿闭表。

这条其实只要医圣仲景说出了脉象,就没有争议了。因为如果是太阳病一定脉浮,如果脉不浮还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样的症状,那就不是太阳病。所以好在争议只存在于条文上,而不影响临床实用。

咱们用方剂反推条文。心下满微痛,说明中焦胃这块闭结、闭塞不畅,同时见到小便不利,说明这种闭塞跟水道相关。同时注意这里的发热说的是“翕翕发热”。“翕”上面是合,下面是羽毛的羽,就是把羽毛给合起来,也是一种闭塞的含义。望文解字就知道翕翕是发闷、有憋闷感的意思。方中茯苓、白术的组合是伤寒论治湿、治饮最常用的方根,再配上生姜以增强其去水饮的力量,再配上芍药,这种药力就会往里走。芍药和姜枣草补津液的意图极为明显。并且补津液的病位有三阴的倾向,因为有白芍。芍药跟不同的药配合,或补太阴或补少阴,也能滋养厥阴。伤寒、金匮滋阴养阴首用芍药。

茯苓白术的组合可以健脾利水,属太阴的药。再配以芍药、甘草、大枣,一边补中焦太阴的津液,一边健运利水,其用意就很明显。明白这个道理,这个条文的含义就清楚了。

从三焦方位来说,中焦为水饮湿气所困,同时津液受损,以致于津液不得上奉于太阳,太阳津液亏虚而出现的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因为津液被阻住了,而且津液亏,汗出无源。因为中焦的气机被湿闭塞,津液也不够,被堵住了所以心下满微痛。水饮湿气阻滞的小便不利,实则是太阴津液亏虚兼有湿气所困而表现出的一些太阳的症状。那些太阳的症状是因为津液上不去,只上去了阳气,所以翕翕发热。有阳气无津液所以无汗。

第二十八条是伤寒论中第一次出现攻补同施的方法。补的是中焦太阴的津液,攻的是湿气所困,困到了水道。

明白此理,不难反推其舌脉证。津液亏的脉象舌面干燥,缺乏津液。有湿困滞的舌象应该见舌苔偏厚,并且干燥。津液被困滞,不得上达,只有阳能上去,阴上不去,所以舌象有可能现出热象,就像症状有翕翕发热。脉象上,因为不是太阳病所以不是以浮脉为主,是太阴里症,所以脉的中取最明显。从右手关为脾的定位而论,右关有可能现出滑象。视其津液所伤程度的深浅,如果津液伤的很深,有可能现出涩脉。气机结于中焦不得上达于太阳,那么左关肝脉也有可能现出滑脉或者涩脉。津液不足显得阳气偏盛,所以脉有可能现出有力、大或者滑而有力的脉。不管左手还是右手,两关脉是病位所在。因为内在既有水湿郁结、又有津亏,同时还有因为津液亏显得阳气偏盛,所以在脉象上既可能现出湿症,也有可能现出津液不足,也有可能现出瘀滞。所以从脉象很容易定位出病位在中,不在表。

湿症错综复杂,其性黏着,病程缓慢,除之缓慢。可与各种邪气相结合,也可与正气不足的虚症相结合。全身各部都有可能出现湿症,本条说的就是中焦太阴津亏兼有湿邪阻滞。

做一下联系:如果下焦少阴阴亏兼湿?六味地黄。如果在表、上焦有津亏加湿气阻滞,可以用桂枝汤加葛根、茯苓、白术,或者葛根汤加茯苓白术。对比变化理解,就可以由此推演而得:闭的无汗就用葛根汤。

最后对比一下肾气丸。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蓣(山药)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因为肾气丸也是虚实夹杂的方子,既有津血的不足,同时有湿气的困滞,最大的不同就是地黄剂善入少阴。就阴虚来说,地黄剂要比白芍剂伤的更久更深更重。用藏腑学说来表达,就是肾水亏的时候用地黄。如果阴亏只到太阴,白芍就可以担当了。试想阴已经亏到少阴,那太阴、阳明一定津亏,阴不足,就会现出燥热之象来。所以肾气丸证,也会在上焦、中焦有燥热的象。

因为肾气丸里加了桂枝和附子,所以少阴还有阳虚阴寒之象。是一个在少阴阴阳两虚,在阳明、太阴还有因为津亏血少造成的虚热证,所以肾气丸比二十八条的病情要重,而且病得时间更久,阴虚的程度更重、更深,否则也不用加地黄。

条文的方后“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小便通畅说明湿气阻滞解除。言外之意就是水道未通,湿气未除,病就好不了。研究伤寒论一定要重视方药比例,还有那段看似啰嗦的方后。比如本条白芍和茯苓、白术的用量是一样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攻和补的比例一致。茯苓、白术再配上生姜,化湿力量就更强。但是滋补津液的芍药一边有甘草、大枣来增强力量,所以这么一看,本条是一个平衡补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