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30

三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第三十条是对二十九条的注解,更好的是有了一些脉象的补充,而且对错治所用的方子详细交代了一下。上条分析过,这个病例是太阴和厥阴并病。太阴主运化,厥阴主阴阳交接。运化阻滞会造成阴阳相隔。厥阴的交接功能异常,也会造成阴阳相隔。这里提出了一个通过运化厥阴来治厥阴相隔的思路。

此证,太阴津液是亏的,阴亏阳盛,所以太阳、阳明有津液亏、郁热燥结的证象。内热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小便数、丧失津液的症状。攻表的前提是津液够,现在津液不够,于是在表有津亏虚风的证象,就是太阳津亏虚风。津液受损,筋肉不得濡养,所以脚抽筋、脚挛急。热结于里,犯了心神,所以会烦躁;犯了中土脾胃所以会吐逆;中焦津亏燥结,阻碍阴阳交通,所以得之便厥,厥就是阴阳表里不通的意思。微恶寒,说明太阳阳气不够,因为阳气结于里,化为热结,不得上奉太阳化为卫气,卫外固里。在太阳之表,风热邪气不能卫外固里。干正事的是正气,邪气不干正事。之所以微恶寒,因为毕竟有一个津亏热结的里症在里面。

里面热结,外面阳气不够,外面只有一股风热邪气,表里都有津液受损。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加附子,桂枝汤解不了里,再加上附子大热,结果就是招起更强的热、更伤津液。有热无津液,化为风热在表,所以在太阳之表,是一股风热。所谓的风就是疏泄过度,疏泄过度还带着热,表里阴阳不得相交;阳气不得回藏;中焦不得运化;后世医家称此为浮阳外越。

气升起来要降得下去;气到表完成了排毒功能还得能收回来。现在一股风热疏泻之力收不回来,浮阳外越,造成了表里上下相隔绝的证象。所以治法应该是开散中焦的郁结,补充丧失的津液,收敛外浮的阳气。不过这个病厥阴并不虚,如果虚到厥阴的话,少阴的阴即肾阴必亏,那就不是靠这个治法能治好的了。无论是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承气汤都治不了少阴的阴虚。于是没用这些方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没有少阴和厥阴的真阴亏损。这是前提条件,这就是咱们所说的未说无字之处,要能看出来。

条文:“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证象看着像阳旦汤,这里的阳旦汤没说是大阳旦汤还是小阳旦汤,这种名字已经不用了。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大阳旦汤是桂枝汤里加人参、黄芪。还有一说阳旦汤是桂枝汤加附子。从本条的条文来看,应该是桂枝汤加附子的阳旦汤,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应加附子参其间”。

怎么叫证象阳旦?脉浮、汗出、微恶寒的症状很像桂枝汤,从这一点透露出在仲景时代,先师就看出完全套用症状开方子的弊端了。依我之见,这个条文的设立目的就是告诫后人,不要完全根据症状规律开方子,否则就会产生这种坏症。

什么叫以症状规律开方?就是并不考虑这些症状背后虚实正邪传变的道理,直接把症状的规律和方剂进行对应。证象阳旦,看着像桂枝汤证,但是还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这些证象忽略不考虑了。不能不考虑,万一背后有潜藏的问题呢?抓主症是因为能看清兼证背后的道理,于是放弃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而不是对那些兼证视之不见,于是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还把附子也放进去了,结果造成“亡阳故也”,不但大量耗散了津液,阳气也被耗散了,就是壮火食气,火气太盛把阳气也给消耗了。或是可以解释为这些阳气化为邪气、化为热结。

于是“増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还有烦躁、吐逆,整个上焦热气结住之后有一股风热之气从中焦往上焦逆。升而不降,所以是厥,所以吐逆。条文后面两句还带点情景,这个在伤寒论中此处仅见,别无他处。

看下情景描述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师父开了药之后说夜半两脚就能暖和过来,两脚就能伸直,不再抽筋拘急,后来果然如师所言。这种带情景的描述,伤寒、金匮中仅此一处。我不知道最初伤寒杂病论上有多少这样的文字,但是没传下来,实为可惜。

“答曰:”后面的话很重要,补充了脉象。“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这是对脉象做了讲解。前面只说脉浮,却没说浮而大。而浮大之脉也有不同病机,后面做了一个明确的阐述“浮为风,大为虚”。所以这个浮脉是一股虚风之象,什么虚?津液虚,阴分虚。什么大?阳气显得亢盛,这种阴虚而阳气外越的脉象,再用了桂枝汤增桂增加发散的力量,肯定就阴阳离绝,所谓虚阳外越。此案的虚阳外越显然是阴虚造成的。所以治法就固其中焦,甘草干姜汤,甘草量很大,干姜也是入中焦、太阴,甘草量大使得中焦津液得固。干姜性散,入中焦入脾,可把浮在外面的虚气给收敛回来。干姜又有开散之力,可以打开郁结。所以就知道这个脉浮不是外感表证风寒证,而是本来就有的一种虚阳外越,所以用了桂枝使得虚阳外越更厉害,正治就是把浮在外面的那股气给敛回来,之后以阳化阴。

“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腔挛”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自汗出、脚挛急、小便数的症状。咱们一一解释,自汗出是因为虚阳外越的这股风热之气逼迫津液外出,不是外感风寒造成的自汗出。小便数也是因为这股风热之气造成疏泻过度,逼迫津液外越。津液不保,津液丧失而不养筋肉出现脚挛急,就是抽筋。

后面的几句说的是用什么方子错治。“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又加了附子、桂枝,那股风热之气算是火上浇油。“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桂枝把附子这股热直接带到上焦,上焦本来就是一个风热干燥的环境,这下火上浇油。阴更伤,气更脱,阴阳相隔绝。于是出现了“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这股风热之气在上焦作孽怎么可能不干燥呢?于是嗓子干,上逆而脱,所以吐逆。

于是“阳明内结”,阳明一热就“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我当时看到这段条文的时候大惑不解,既然都说了阳明内结,谵语烦乱,为什么还用甘草干姜汤这种温热药?一温热岂不是更热结?按这种语境来说,岂不应该先用承气汤?其中的关键在于这个阳明热结是因为这股上逆的风热邪气,而这股上逆的风热邪气是因为错用了桂枝汤又加附子、桂枝,呈现的一种厥阴病的上脱之症(就是往上脱离、外越)。有升不降,阴阳相隔是厥阴病,有降不升阴阳隔离也是厥阴病的特征,后面会提到这种情况。这一条主要说的是风热邪气上逆不降而造成的厥逆之证。简单的说:这个阳明的症状,实际是厥阴病造成的。而这个厥阴病不是厥阴真虚,于是才能用甘草干姜汤来治。如果是真的阳明热实,还用甘草干姜汤,那一定坏症。

上一条文讲用大量的甘草固住中焦津液,以干姜横散入脾的力量既可以解决郁结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阳虚的问题,同时又起到了把浮越的阳气收回来的作用,堪称高明。

思考下为什么有阳虚的症状?都用了附子增了桂枝,怎么还阳虚?就是因为阳气变为风热之邪不断外越,简单的比喻就是不干正事。阳气不干正事又不断外越,肯定就不足。这种阳气是可以收敛回来的,用甘草干姜汤,用了之后导邪归正,“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手脚暖和了。借助夜半子时阳气回敛,回敛至极阳气当升,所谓的子时一阳生。注意此时用的是“两足当热”并不是说两足当温,温是一种调和的状态。用的“热”,因为还有一个津亏的问题,津亏生内热。手脚暖和过来了,可是脚还抽着筋,因为津亏伸不直。更作芍药甘草汤,来养其阴。脚挛急的问题也得以解决,但是还有一个谵语的问题,就是阳明还有热结,没自己化开,病情交代的极为细致:“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这时候才用承气汤解阳明的结。这个时候浮越在外的阳气得以回敛,一回敛再配上重用芍药甘草汤化生津液,津液一恢复,只剩下阳明热结,所以最后才用承气汤。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错用桂枝汤之后,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这个时候用承气汤会如何?一边风热之邪往上离越,一边再用承气汤攻下,一上一下,阴阳就隔绝,能出死症。升极而降、降级而升,周流不止才能活。

咱们可以想下,如果在误用桂枝汤之后,刚出现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这个时候用芍药甘草汤会如何?甘草可以固住中焦津液,白芍可以收敛,可以预期这股浮阳之气很有可能被引回来,这种方法就是先复其阴、再复其阳。那么中焦的阳气够不够用就成了关键问题。如果够用,甘草干姜汤就可以发挥固住津液、养津液的作用,那么两脚的挛急可以解决。如果不够用,则会发生别的变证。依我之见,用了芍药甘草汤之后,不会死,能把命救过来,就是有可能会变成二十九条最后那句话,得用四逆汤。在这个案例,祖师仲景的才华惊艳之处就在于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浮阳外越的这股气收复回来。

如此简单的一个方子,既达到了收复浮阳之气的作用,又达到了固住中焦津液的作用,又为下一步恢复其阴打了基础,堪称精彩绝伦。再试想一下,如果不是用的甘草干姜汤,而是用四逆汤,会如何呢?这就是最后那句“若重发汗,附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祖师用“重发汗,附加烧针”提示阳气伤的更狠,因为汗出亡阳,得用四逆汤。伤寒论上经常是一种提示性的文字,而具体的症状则需要自行脑补。既然说了四逆汤,那四逆汤的主证则需要自己脑补出来,四逆、下利,是其常见症状,用了“若”字是其可能性的推演。有可能用了芍药甘草汤脚挛急好了,但是没出现胃气不和、谵语的热结症状,而出现的是四逆、下利,这时候就用四逆汤处理。

也有可能一开始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之外还有四肢凉和下利。那么就要用四逆汤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就显得力量不够了,因为甘草干姜汤只能到太阴,到不了少阴。四逆汤太阴和少阴都能处理。大汗出之后,有的人主要表现为伤阳,有的人主要表现为伤津液、伤阴。有的人阴阳两伤。在这个案例上显然是阴阳两伤。

二十九和三十条,仲景用的是先复其阳,同时收敛浮越的阳气,帮助中焦化生津液,当然化生津液要用芍药甘草汤。同时借用了天时夜半阳气回敛之后,子时一阳生来帮助阳气的回藏和升发,恢复阳气。用芍药甘草汤恢复津液,恢复阴。如果后面还有热结,就用调胃承气汤,如果后面显示的是阴寒过剩的四逆汤证,就用温里阳的四逆汤。

此证的辩证难点就在于明明是在里的一个阴阳两虚、气机内结的毛病,竟现出一个浮大之脉,貌似是一个表证。所以我们才要强调脉诊、望诊和问诊结合判断,尽量避免这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