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40~41 小青龙汤(一)

四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林)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水若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四一、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合并来讲。条文四零的方后也很重要,咱们后面再说。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其功用远不止用来治表有寒邪闭表,内有湿饮。青龙为东方之山,其功能是造化水湿、蒸腾水汽、行云布雨。小青龙汤以“青龙”为名,自然有青龙之能。相传古代方药是道家的修士所创,后来随着历史发展,医家渐渐和修士分离、和巫家分离从而独立出来。医圣仲景编纂成书《伤寒杂病论》,把那些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名字都改成了现在的这些名字,但是隐隐的还能看到些痕迹,比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

本条文中的小青龙汤,其功效正是以燥热之力,兼有升散之力,其所过之处,将一切寒湿水饮气化、蒸发、升散,其所对治的痰湿水饮,是因为阳气不足或者有寒邪,从而行成了水饮、痰湿。那么治法自然是恢复他的燥热之力,于是痰湿水饮被气化成津液,再通过麻黄和桂枝带到体表、全身。比喻为青龙的行云布雨之力。

医理就是大自然的道理。燥热升腾力量不足,这个地方就会潮湿;燥热气化升腾力量过强,那就干燥,就像沙漠一样。过于潮湿、干燥都是病。那么为什么说小青龙汤远不止于治那些表有寒,里有饮?这是因为阳气不够,燥热力量不够,第一会形成寒湿水饮,也极有可能形成瘀血,血液运行停滞了,就是瘀血,或者说痰湿水饮之邪浸染血脉,也会形成瘀血。而小青龙汤来治痰湿水饮的时候,并不是直接把那些水湿痰饮之气给清除掉,而是用气化的方式增强燥热升腾,那么形成潮湿的环境不复所在,这就是气化治饮或者气化治湿,乃至于气化治瘀血的思路。也正是因为小青龙汤是从气化层面来治疗痰湿水饮,所以无论痰、湿、水饮都能处理。如果是攻有形之邪,那么攻痰、攻湿、攻水、攻饮的方法就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方法,在本节之后,咱们会稍微总结一下。

先看下小青龙汤的方药组成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主要功能分两部分,一是燥热气化,二是升发、升腾。

麻黄和桂枝的组合实现了升发、升腾,使药力直达太阳病位,就是体表的卫气层面。干姜、细辛、半夏大热大燥。再配上五味子酸收治饮,酸收的力量,可以把这股燥热除湿的功效引到湿气的内在、邪气的深处,可以把它比喻成将痰湿之邪压榨出来。芍药即白芍,起的是反佐之力,因为此方燥热过甚,加上芍药保护阴分;另外只要是桂枝和白芍的组合,都可以运化营卫。小青龙汤的方义大略既是如此。

再多说几句其中各味药的功效、运用、禁忌以及误传。

本方是伤寒论第一次出现细辛这味药。细辛自明代之后,就被误解颇深。有这么一句谚语: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古代有人自杀的时候,就吞细辛,然后细辛就被误解,认为细辛有剧毒。甚至影响到现在,去药店抓细辛,超过3克(3克差不多一钱)就需要医师签字。可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到细辛动辄三两,转换到克就是45克以上。真实的临床情况是,没见过服细辛出人命的。原因何在?因为经方使用细辛都是煮过的,而细辛中能够麻痹心脏、造成猝死的主要成分(那些挥发油)极难溶于水而且极容易挥发。在煎煮的过程中,即难溶于水,又被挥发掉了。临床极少不煮就吃细辛干粉,即便吃也不可能一次超过3克。临床中细辛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吃完烧心、烧胃,这是因为病人胃家津液不够,只要加上补充胃家津液的甘草、大枣,就不会有这种不良反应。再观察下经方中的细辛用法,基本都配有甘草或大枣(麻黄附子细辛汤除外)。所以一句话:煮过的细辛是安全的,生吃细辛干粉确实危险。但是咱们也不可能一次服用超过3克,所以只要不是存心找死,细辛是吃不死人的。

小青龙汤中一个极常见的方根就是: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这种配伍的功效:燥热、酸收、治饮,在以后的方剂条文中,将会多次出现这个配伍。本节的后面将会提到这些类方。

小青龙汤的方药比例比较均匀,基本都是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概20~30克。半夏也是半升,大概50~60克。所以整个方子的用药比较平均。五味子比三两少一点,半夏比三两多一点,或是所有的药都等量就可以。

咱们需要再提一下小青龙汤以气化的方式治有形之邪的思路,因为这种思路极为常见,在金匮要略水饮病篇、水气病篇、痰饮病篇,能看到很多这样的思路。这是因为有形的病理邪气之所以形成,一定是因为无形气化层面先出了毛病,才会由气分的病变成有形的病。气化是治根,清理排出邪气是清除掉病理产物。比如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没有一味药直接攻湿、攻饮。但是他把造成水汽停留的湿热郁结给散掉了,气机一输转,身体的津液自然恢复运转,不会停留。相反,如果是一个久病,病理邪气产物形成已久,阻滞气血经脉,这时候单从气化角度,有形的邪气一时排不干净,单凭人体自身的排毒能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排干净,这时候就可以加进去攻有形邪气的药物。

临床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样?分几种情况:

新得的病,不会有大量的有形病理产物,只要把气化治好,痰湿水饮自然得化。由痰湿水饮造成的那些疾病,很快就好了。

如果是久病,因人而异,有的人气化层面一改善,症状会明显改善。虽然有形病理产物还在,但是气化通了,症状大为改善,这说明他的有形瘀滞并不顽固。相反,如果有形瘀滞极为顽固,单从气化来解就解不开。而且临床经常见到服药之后,正邪相战变得强烈,症状也会变得更强烈,给人感觉好像吃药吃坏了似的。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在这个时候都有可能会出现不良情绪。这种例子见得很多,尤其是当前医患沟通严重不足,那么患者就一定认为这是治坏了。普遍现象的结果就是很多能治的病也弄得治不了。实际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背后有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这不在咱们的讨论范围内,就不多说了。

接着说气化治有形的思路,阳气中的燥热力量不足,从而形成的一切水饮、痰湿、瘀血,以不同的药物来引动这种燥热之力所去的方向,到达所需要的病位。比如小青龙汤用麻黄桂枝,那药力就走表。

射干麻黄汤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射干入肺,再加上紫苑、款冬花清理有形的痰,那么射干麻黄汤就比小青龙汤更善于处理肺家痰饮。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厚朴、石膏和杏仁,更善于处理因痰湿造成的气郁入里化热,杏仁善入肺,麻黄也善入肺,将药力引到肺。一边清理气郁化热,一边清理痰湿。

再比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有一串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方根的条文,其中以苓甘五味姜辛汤为代表。

苓甘五味姜辛汤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苓甘五味姜辛汤不用桂枝、麻黄,反倒以“茯苓四两”量最大,茯苓甘淡渗利,再配上燥热酸收之力,善于渗利三焦、处理三焦。三焦系统有了寒湿郁结,前后条文有几个变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上杏仁,杏仁善入肺,可以恢复肺的种种功能。加上桂枝,药力可以上行,可处理体表或上焦的问题。换成大黄,则用来治寒湿闭郁造成胃肠郁结,阳明胃、阳明大肠燥热力很强,郁结之后就会化热,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燥热治其本,大黄寒通治其标。这几个方子都有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这个方根配伍,但以不同的药力进行引动,就会到达不同的病位。

咱们再回顾一下,一开始就是阳气的燥热力量不足,化出了水饮痰湿,病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控制,新病变成久病,无形的气分病,变成有形的病理阻滞,痰湿水饮越积越多、越积越厚,当有形的痰湿水饮极为严重的时候,单治气化无形就治不好了(不严重的时候还可以治好)。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阳气的燥热力量始终没有得到恢复,而痰湿水饮却在不断的积累,这些邪气必然侵染血脉,形成瘀血或者血瘀。瘀血是指有形的瘀血产物,血瘀则是指血行不畅,两者经常并存出现。此时病已入血分,当有形的痰湿瘀血越堵越重,就会影响到厥阴的功能,从而出现寒热并现,表里不交、内外不交、上下不交,比如最典型的就是脑出血、脑瘀血这类中风的毛病。严重的中风病,一定是伴随着痰湿瘀血同时存在,不仅仅是风邪,单纯的风邪不会出现脑出血、脑瘀血、口眼歪斜、肢体麻木。当然,这个中风是从阳虚一步一步发展过来的,其实阴虚也能最后一步步发展成中风。道理是这样:津血不足,津血为载体,身体垃圾浊物排出去是需要载体的,排不出去的瘀浊之物渐渐瘀堵形成痰湿水饮或者瘀血,到阻滞的非常严重的时候,气机被闭郁了,就一定要找个出口,正路不通就走邪路,气机的邪路疏泄就是风邪。以后单独找一节,把中风病的治疗梳理一遍。

一个简单的气化的毛病,最后发展成重症,可能需要十几年、几十年,但是一开始都是简单的毛病。咱们所说的上工治未病,就是把病情在简单的阶段就治好,不让他恶化。从古至今这都是理想,因为上工治未病,需要社会富裕和丰富的医疗资源来支持,中医同仁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这一节的最后,咱们提供一个诊断上的经验,用来判断哪些情况下,单通过气化就能把有形的邪气化掉,哪些情况则很困难。道理复杂,但是运用起来并不复杂,就是看有形。既然是有形之邪,积累的重了,一定会在有形上有所表现,咱们可以通过脉诊和望诊加以判断。在望诊方面,如果只是影响了气色、血色、颜色,并没有影响形状,说明病情还轻或者说明有形邪气的积累不那么深厚。比如患者的舌象只是舌苔异常、舌头颜色异常,并没有出现严重的舌头形上的病变,比如地图舌、舌裂、舌头坑坑洼洼或者舌头前后左右形态上的明显不均匀,那这个舌象反应这个病还没积累到有形阻滞特别严重,否则一定会造成形态上的变化。

再比如看面色,脸上没有出现又深又暗的颜色。面部望诊颜色越深,代表病情越深。病色越趋向于脸部的中央,就是鼻子中间这一带,代表病情走的越深。病色的边界越明显清晰,代表这个邪气团聚的越严重。看唇色也是这个道理,唇色没有那么明显的暗淡驳杂,所谓暗淡驳杂就是有的地方颜色特别浅,有的地方颜色特别深,交杂出现。唇色越暗、越黑、越紫则代表邪气越深越重。只要没有这种邪气颜色和形态上的深重,那么咱们认为从气化治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反之就要打个问号。

手相上怎么判断?也是看形、看色。如果你发现这人的手掌、手背关节处颜色显得特别暗,那就要考虑到有形邪气的积累。手心面如果出现很多血丝、又粗又重的血丝,这都代表有形上面的瘀滞。再看掌根鱼际部位,这个部位是最容易表现出气血瘀滞的部位,出现青暗的颜色代表有形的积累,尤其是掌外侧缘鱼际和拇指侧鱼际双侧出现双发暗、发紫或者深红,说明瘀滞很重。如果只是单侧,情况就会轻很多。

脉象,当有形的邪气浸染血脉的时候,容易影响到血管壁,使得血管壁变粗、变硬、变厚,脉体流动会出现粘滞感、涩滞感。在脉跳感上,会出现弹指硬手的非常明显的脉象。

这就是脉色上分析的一些诊断经验。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粗浅一点,就问患者病程多长时间了。比如一问哮喘15年,那肯定不好治。年岁超过60,肯定不好治。再比如患者有30年老痰,这个痰肯定难治。所以咱们说单仗一诊,必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