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50~51~52表寒里虚证治

五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五一、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五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五十条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说的是用麻黄汤发汗解之,后半条说的是因为血虚,发汗则动血,不可用麻黄汤来发汗。紧接着条文五一、五二补了两条麻黄汤的条文,插在这个地方有没有更深的含义,我看不出来。因为从语境上说,五十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以汗解之。”已经暗示这正是麻黄汤证。按照祖师爷惜字如金的特点,为什么还加两条麻黄汤的条文?难道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告诉咱们麻黄汤证有可能不是紧脉,而仅是浮或浮数?当然临床中的麻黄汤证不一定都是浮紧的,就是说不一定都是紧脉。没有紧脉的麻黄汤证,自然会病的轻一些。

换个角度,以时间线索来说,一开始如果是麻黄汤证,脉浮紧,然后变成了不紧,但浮而数或者只有浮,这也说明这个病在慢慢减退。因为紧脉代表一种严重的、明显的寒邪闭表,闭郁住了所以才紧。现在变成数脉(气血鼓动速度快的一种脉象为数),这说明由严重的闭郁之象变成了气血快速鼓动之象,说明寒邪闭表被气血鼓动开了,即将化散。如果再由浮数变成只有浮,就可理解成病情在进一步减轻。

说明这个人没吃药,抵抗力很强,其正气自解。也有可能是吃药之后,脉象发生这种变化。初学者在练习脉法的时候可以在吃药前、吃药中、吃药后,分别去号脉,可以慢慢的积累出理论诊断和实质的经验。麻黄汤证由紧脉变成不紧,然后变成数;再由数变成不数。不数说明气血鼓动都不需要了,邪气弱后正气即将收兵,所以它不在强烈鼓动。

说一下数脉。数脉的含义是气血快速的鼓动,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快速鼓动?两个方向的原因:一是邪,邪气太盛,有热邪或者风邪,快速鼓动了气血,这种数脉是病脉,它反应的是邪气反应出来的脉象;还有一种是正气鼓动气血去攻邪,这个数脉则是正气发动的。咱们习惯上认为由正气发动的数脉往往伴随某种虚象。什么道理?以原有的速度无法提供足够强的气血,所以它必须要加速,类似一种补偿机制。

久病高血压必带虚症,血压之所以升高,也是由于这种补偿机制。所以单治实证治不好久病高血压,而虚证治起来又很麻烦、很慢,这就是为什么高血压治疗起来那么麻烦。临床中遇到的所有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那些高血压证,全都是带着虚证的。因为单纯的实证高血压,实证解后血压也就降下来了。

本条文“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种情况不可以发汗,它指的是不能发大汗,以防汗出动血、汗出伤津液,或者汗出伤阳,伤了正气,因为在里已经有虚证了。不能发大汗的意思并非是不能以发散法来治之。如果一个里虚的病情,不管阴虚还是阳虚,又得了寒邪闭表,还是要用发散法治。只是不能让患者出大汗,因为大汗伤身。所以此处的意思是不要大汗伤身伤阳,但是该用发散法还得用发散法,这块千万不要有局限性的理解。

那不禁要问:不能发大汗,该用发散法的时候还得发散,该怎么处理?这得分情况,要看是伤阴为主,还是伤阳为主,还是阴阳两伤。然后再拟定先治什么,后治什么。当然这是比较复杂的情况,通常临床中不会这么复杂。真遇到阴阳两伤,寒邪又闭表的。你必须去反复斟酌是先复其阳,还是先复其阴,还是先发其表,因为都是重病,甚至重的只剩下一口气了。一般是三阴里有一点虚,又虚的不那么厉害的时候,使用发散法没有那么危险。

咱们先说,伤了里阳的情况下,不能用大汗法,以防伤到里阳。那么这种情况是太阳少阴并病,皆为寒所伤,而表有寒邪闭郁,基础方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病人能病到少阴,那么太阴也好不了,所以在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条文后面紧接着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相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更兼顾太阴,因为它用甘草替代了搜剿里寒的细辛,其攻寒的力量弱了,巩固中土的力量强了,因为甘草入中土。

李可老先生教给咱们一张方子,专门处理这么一种情况,非常好用:太阳少阴并病;同时太阴也受损;三阴还是虚的,这个虚不但津液虚,阳气也虚。方子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上党参、乌梅和枣。这个方子简单说就是对于在里阳气和津液虚的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话,害怕搜里发表攻寒力量过强,患者扛不住,所以加了党参补中焦、补脾胃。加了枣,以补顾脾胃的津液。枣和乌梅则可以进一步巩固津液。另外乌梅还能牵制麻黄的发散力。此方运用于平时阳虚的人,平时爱怕冷、手脚容易凉,手足不温,平时受凉了容易拉稀。这种体质的人,得了风寒感冒或者寒邪闭表感冒,一律可以用李老给咱们提供的这个方子来处理。

当然,平时阴虚的人,平时有内热的人,或是受了外感风热之邪、热邪,兹不在此方证治。

那么咱们再考究一下,太阳少阴并病都受了寒邪,脉象如何?即有可能是沉脉,也有可能是浮脉。在临床中见到沉脉,就可果断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出现浮脉的时候,则要得知患者有足寒的症状,身上虽然在发烧,在疼痛,也脉浮,但是脚是凉的。这也符合少阴寒证的特点,下焦阳气不足,所以全身都发出热来,但唯独脚还是凉的。如果脉也不沉,脚也不凉,那就不太好判断是不是太阳少阴同时受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就可先解太阳,之后再看他有没有少阴症。

接着往下讲,如果三阴里虚,表现为津液、血的亏虚,怎么处理?其实前文已经给出一个方法,就是桂枝二麻黄一汤。不要认为桂枝汤只是用来治太阳病的,因为在太阴篇里只出现了桂枝汤和桂枝汤的变方。祖师爷这么写书,就是告诉这咱们桂枝汤是治太阳病的一个主方之一,至于其他的太阴病的方子,祖师爷都插到别的各篇条文里了。如果津液虚的比较严重,使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仍然有所顾虑,可以选择用小建中汤加麻黄、杏仁,说白了就是麻黄汤和小建中汤的合方。如果你担心麻黄发散过度,可以用香薷来替代麻黄。香薷的发散力要弱于麻黄,香薷这味药有发汗解表的功效,却不似麻黄俊猛,能开散脾、胃、肺,能辛散肺气,能解表,同时它还能开散脾胃的郁滞。当然也可以配合上苏叶使用,苏叶也有散表寒的作用,也能开散胃气。其背后的原则,就是让发散之力、散表之力慢一点、柔和一点。本来用一剂麻黄汤就能把在表的这点寒邪闭表给散掉,现在慢一点,用两付或三付,使用更和缓的方法和药物。这样的好处是不伤里、不伤正。因为有些病其本质上治疗起来就快不了,甚至这些快的方法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以后的某种麻烦。

本节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索,就是五十条中“假令尺中迟者”,尺脉现出了迟象,那寸脉和关脉呢?人体有没有可能出现寸脉、关脉的速度跟尺脉的速度不一样呢?还是说此处的尺脉迟象,并非指脉跳的速度,而是指脉道之中血流量的强度不同?提出一个疑问,供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