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68 结构最简单的阴阳二虚之法

六八、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和方子都很简单,越是这种简单的条文,越不好理解。方子简单好分析,由易到难,先分析方子再分析条文。

芍药、甘草各三两,这两味是芍药甘草汤,但是剂量不一样,在芍药甘草汤中芍药的量是翻倍于甘草的。《伤寒论》中芍药通指白芍,有时候开药习惯性写芍药,药店都会问是白芍还是赤芍,所以咱们只能随缘,芍药都写成白芍。芍药甘草等量,等量的用意显然跟芍药甘草汤是不太一样的,但是也会有一定芍药甘草汤的药效,比如治各种抽筋、挛急,不论是筋的抽筋、肌肉的痉挛,还是肝急造成的肌肉痉挛,芍药甘草都能处理,这指的是处理急症。如果这人的抽筋是因为血虚造成的,急症期处理完后还得慢慢养血。

芍药的功效一是可以令肝调和,养肝阴,阴一足肝就不用着急,所以称之为解肝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甜味的药来和缓他,比如甘草、蜂蜜类的。当剂量发生变化,不以芍药为主,而是芍药甘草等量,那么柔肝的功效就不是最主要的,反倒是芍药养阴的功效,再配合上甘草生津液的功效,就成为主力,所以条文称“虚故也”。用来治虚,哪虚?阴虚。前辈医家称之为酸甘养阴,因为酸味的药经常有养阴收敛之效,再配合上甘草的固中、守中,两股力量结合之下则是补固中焦以生津液。可是又加了一枚炮附子,显然还阳虚,附子性热、固阳、扶阳。当辛热的附子和巩固中焦津液的甘草相遇的时候,两股药力结合之下,前辈医家称之为辛甘养阳,除了阴虚之外,显然阳还不足。

养阴的芍药和扶阳的附子一起用,并且以等量的甘草来调中,调和阴阳,所以从方药的结构上分析,这是一个阴阳两扶的方子。芍药性酸收敛,甘草性缓,又缓又收,所以这个方子药力就非常和缓。以和缓之力建功,所以方子虽小,却能阴阳两补。其归经病位,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都能照顾到。因为酸味入肝,甜味入脾,附子又是少阴的主药。

是一个阴阳两扶的方子,看条文是什么意思。“发汗病不解”,为什么要发汗,肯定医生发现有太阳病,有个表证才发汗。但是经发汗后,可能有些症状改善,但是还有个怕冷的症状没改善,为什么?因为里虚,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病,属于太阳、少阴并病,那单解太阳不能彻底治好,要么治好了还留一个少阴病。少阴的阴阳两虚证,除了解表,还要治里虚。

看一下这个最简单的治阴阳两虚的方子,临床上一般治什么。

刚才提到一个,当出现肌肉、筋,抽筋挛急的时候,不管是肌肉抽筋、胃痉挛、少腹痉挛,只要患者有怕冷的症状,或是四肢凉的症状,都可以用芍药附子甘草汤。说到少腹冷痛、挛急,妇科病经常见,比如痛经,所以此方也常用来处理急性的痛经、腹痛,属阴阳两虚证。芍药能合阴养血、养阴,再配上附子温阳、甘草缓急,治少腹痛就是这个道理。

此方久服可以治三阴的阴阳两虚,三阴的虚证都从太阴而治,因为是太阴生成了气血津液,治一切虚证的根本都在太阴,量不宜大。治急症的时候,抽筋、腹痛可以量大,可是治虚症久病,不要量大。当你发现患者有一些阴虚症状的时候,同时有阳虚,以怕冷为主证、以足寒为主证,就可以用芍药附子甘草汤。如果没有阴虚,肯定用四逆汤,就是本方中的白芍去掉,改成干姜,就是四逆汤。

另外一个用处是治少阴阴阳两虚而造成的虚阳外越,俗称上火。这个火不是真火,不是实火,清火是治不好的;寒凉药也治不好,得用降逆的、收敛的药。把在里的阴阳两虚给处理了。但是要知道,以此方治阴阳两虚,前提是没有严重的邪气郁滞,没有明显的痰湿、瘀血、气机闭郁。至于上火出现的症状,千变万化,比如牙疼、眼睛有血丝、口臭、失眠、嘴上起泡等等。不用在意,抓住主证去治。

多说一下,芍药能解附子之毒。附子所谓的毒咱们之前说过,就是阳气通行,宣阳力量过强,使得阳气过去了,而津液和血没过去,那就出现种种的中毒现象。但是芍药的收敛性,可以抑制这股过度的宣散之力、行阳之力,所以临床中经常用芍药甘草汤来解附子之毒。不过讲这些只是为了说理,实际临床不去解这个毒,如果你的辨证准确,附子对证,只是量没把握好,过量产生的附子过激反应。放心,绝对不会吃死人。凡是吃附子能死的,一定是辨证错误,是个热证或者燥证,结果附子热上加热。对证的情况下,量过激其实也是安全的,只是患者非常难受,患者难受就会失去对医生的信任,甚至产生医疗纠纷。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的权衡附子的用量,量小了治的慢,量大了惹麻烦。而且严格按照祖师爷的剂量,附子一枚,还炮制过的,想中毒很难。

附子生用也是一枚,一枚的重量很小,一般都是8克到10克左右,超过10克的就算大的,超过15克的都不多见,这当然指的干燥之后的。咱们使用附子,不会用到30克、50克甚至200克,不会用这个量。至于为什么当代临床会使用这个量,因为根据现在的医疗制度,是不允许使用生附子的。为了达到生附子的药效,就把炮附子几十克、上百克的用。所以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又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追溯到最早,吃附子吃坏是什么问题?是辨证失误。不让使用生附子是解决不了辨证失误这个问题的。想要解决这个辨证的问题,只能勤研医道、医理,从教学着手,否则岂不是刻舟求剑。

在附子的用量上,其实《伤寒论》是没什么歧义的,因为是按个头论,所以根本谈不上汉代的剂量跟后世剂量单位不同。附子这味药没有剂量问题。但是其他以两来计的确实有这个问题。直到近代的汉墓出土了计量单位,才真正知道汉代一两等于现在多少克,但也不是所有的临床医生都使用汉代一两等于15.625克这个比例。其实到现在我也弄不清楚祖师爷方剂中的剂量是干燥过的药材,还是刚摘的鲜药材,还是哪些药是新鲜带水分,哪些药是干燥的。

汤剂服用所用的附子一般都不是野生的,因为野生附子性情强悍,都要经过几代人工种植之后让药力变得和缓一些,再用做内服。

最后,总结一下芍药附子甘草汤。酸甘养阴、辛甘养阳合用,所以可以即养阴又扶阳。但是因为其药力单一,运用于临床治疗阴阳两虚证的时候,尤其是那些久虚证,必有邪气凝留,所以要同时驱邪。附子辛热,能增加热量。但附子没有补气之功,久虚证必气虚,所以真正临床使用要加上补气的药,比如人参、党参、黄芪之类的。所以此方更多的是用来快速的缓解临床症状,比如肌肉拘急抽筋、腹痛、三阴证阴阳两虚的急症期,比如足寒、腹痛、拉稀;足寒、腹痛又抽筋,或者是遇寒、遇冷就容易抽筋,或是见到足寒怕冷同时又发烧,但面象、手象血色不足,有血虚之象,立刻用此方芍药附子甘草汤,治其急症期,等发烧退去,再随其证或扶阳、或养血,或阴阳两扶。

此证之脉,阳虚则无力鼓动,阴虚则脉道不充,所以会见到又细、又无力、又沉的脉,所以单凭此脉就是芍药附子甘草汤证。当归四逆汤或者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也能见到这种脉,又沉又细又无力,然而当归四逆汤证当见到血行不畅的兼症,或是因血脉寒凝造成血脉不能很好的温阳体表,而现出表证,皮肤或者身体末端的问题。芍药附子甘草汤的脉沉、细、微,则没有这些血行不畅、瘀血之象、没有明显的实证郁滞之象,不管是痰湿瘀血、气机闭郁等等,以此作为鉴别。

少阴阳气不足或阴寒证,常见的是不爱喝水,渴感差,不思饮,但伤到了其阴、津液、肾水,就又会渴了。所以芍药附子甘草汤证是有可能见到口干、口渴的。但这个口干、口渴又不是热证,而是因为太阴和少阴的阳气太弱,长久如此,无以生成津液、血液而现出津血虚之象。遇到此证,芍药附子甘草汤虽然可以快速的缓解症状,但是令其固本培元、增益气血却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本证会出现什么舌象?舌淡大部分是因为阳虚造成的,但是有小部分是血虚造成的,没有血色而色淡。三阴层面即阳虚又血虚,所以芍药附子甘草汤证的舌象一定是色淡。舌苔为人之阴气所化,苔厚满则阴邪盛,苔少、没苔就是阴太虚。所以本证芍药附子甘草汤舌苔应该是少的,颜色应该是淡的。

本方还经常用来治疗因三阴阴阳两虚造成的虚阳外越。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说此方可用来治疗神经痛、腰部神经痛、腿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其病机病理显然是因为阴阳两虚,筋脉得不到津血的濡养、得不到热量的温煦,所以不要一看到神经疼、坐骨神经痛就机械的想到本方,而是确实发现他有阴阳两虚的脉色症象,同时又有神经疼,不管哪个部位的神经疼,再使用本方。

同样的道理,本方也经常用来治疗静脉曲张,其病理是血虚导致瘀浊排不出去。尤其在静脉这一段,本身回血困难,同时热量又不够,热量一不够,邪气就更容易凝结停留,所以运用本方加上水蛭、桃仁和赤芍,治疗三阴阴阳两虚的静脉曲张,其他症型的静脉曲张本方治不了。本方加一味枳实,还可以治久病阴阳两虚的便秘,阴阳两虚的胆结石疼,如果没有阳虚把附子去掉。芍药、甘草、枳实来治胆结石急性疼痛。

最后再说一下使用此方的一个笨办法,套法、死法,只要见到舌象色淡;没有瘀浊的舌象、舌苔;脉是沉弱细的,不管表现出什么症状,就可以直接照搬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