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七二、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七三、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七五、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七三条有一个鉴别方证:“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用渴和不渴做为鉴别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区别,那么其用意何在?剖析一下茯苓甘草汤的方药结构。
茯苓、桂枝都是二两,茯苓的量不大,祖师爷用这个较小的用量告诉咱们茯苓甘草汤的水饮停留阻滞比较轻,所以津液还能运达的到。虽然有阻滞,运行缓慢,但是勉强津液还能支应到,所以没有口渴。并且茯苓甘草汤中没有强力的利水剂,像猪苓、泽泻。这间接说明水饮停留的不严重,不需要强烈的利水、除饮。
反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即苓桂术甘汤里茯苓四两、苓桂枣甘汤里茯苓半斤、茯苓四逆汤里茯苓四两,这说明茯苓甘草汤即苓桂姜甘汤是微调其饮,饮并不严重,所以不用强力利尿、利水的猪苓、泽泻,而只用生姜。生姜的功效已经比较熟悉,有一些比较弱的温胃的功效,性偏热,不是很热。如果真遇到三阴证的寒证或阳虚证,单靠生姜这点热力是不够的,单用干姜热力都经常不够,何况生姜。生姜还有点刺激胃气生发的功效,因为是活的,所以有生发力。在桂枝汤中,辅助桂枝生发。在茯苓甘草汤中,生姜的用意是辅助利水,生姜有利水的功效,但也不是很强。
另外一个以生姜命名,靠生姜来利水为主的方剂就是生姜泻心汤,在后面的条文会讲到这三个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临床用到的机会非常多。几乎是任何脾胃肠道的毛病,只要见到寒热虚湿并现的,用这几个方子都会管用。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实际是半夏泻心汤的一个变方。用生姜除饮的时候,这个饮一定不是主要病机,而是因为脾胃化散不开,这股化散力不足以化开津液,从而生成了水饮或水气,这时候才用生姜。如果已经形成明确的水饮病,生姜力量是不够的。
在学习研究药物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小规律。有的药性味偏颇,功用专一,就是性味和功用都很偏颇,这种药往往药力很大。而有些药的性味和功效都不是那么单一,有很多种兼职,这些药往往药力不够俊猛,偏于温和。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就像人一样,一个人会的越多,就越不可能花太多的精力在其中的一门上。反之如果花大量的精力在一门深入上,就不可能会的太多。
继续探讨水饮证、水气病造成的渴或不渴。口渴想喝水,这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但是这种本能会因体质的偏颇或者疾病从而出现混乱。不但是渴感,说到渴感,就能联想到睡眠也是生命的本能。不困、失眠普遍都认为是种病,但是好多人会认为渴感变差不是病,其实这真的需要注意。
关于喝水的须知和误区,上一条已经谈过,在此说一下背后的道理:当水气、水饮或湿浊,阻滞了津液运行的通道,那么津液运行、津液代谢整个效率就变差,本来是新水替代旧水,干净的津液替代污浊的浊水,这时候整个速度都变得缓慢,这一缓慢,人就不容易口渴。因为水液代谢的效率变差,整体速度变慢。轻度的水饮证、水湿证、阳虚证都会出现渴感变差,重证的反而会出现口渴。这道理刚才提过了,如果是水液代谢的效率变差、变慢,对水的需求就降低了。如果继续差下去,变的越来越差,就会出现津液运不到所需之处,又会出现口渴,所以从渴感差不知道渴变成口渴,这有可能是病情加重,关键要看症状规律,是从深往浅传,还是从浅往深里变化。
关于六经口渴的症状规律,在此整理一下。
太阳主表,单纯的体表津液受损,不容易口渴。
但如果影响到阳明就容易口渴,阳明多燥热,所以阳明证是口渴的,其口渴原因是燥热。
当邪气传到太阴,太阴的运化力变差,势必影响水液代谢的效力也跟着变慢,所以太阴病的口渴规律是渴感偏差、不知渴、饮水少。
病情继续恶化传到少阴,少阴主藏,肾主藏,肾主水。到了少阴的领域,势必影响肾主藏,肾主水的功能。肾无法良好的发挥肾主水的功能,将会出现全身性的津液不足(哪怕有局部的水邪停留,那是局部脏水多了),全身的津液奉养、水分奉养都不足,因为老本不足,储存都不够。所以少阴证的口渴规律是肾阳虚或者肾寒为主的,可以见到不口渴,渴感差。如果继续恶化下去,少阴的寒证、寒湿证、阳虚证不断恶化,影响了肾藏水、肾主水的功能,那么就又变成口渴,并且这个渴症更为难治。因为为祸的链条更长,所以同一个症状,有的好治,有的不好治。从为祸的范围、为祸的链条就可以来判断是易治还是难治。少阴证阴虚为主的,会出现明确的口渴、干燥诸证,而且已经阴虚到根本,这个时候就得用地黄、黄精这类药。
厥阴病的渴症规律,可能是一直口渴,饮水不解渴,所谓消渴。因为病到厥阴,少阴肯定已经不行了。少阴没藏好,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厥阴阴阳交接、阴阳转换这块出问题。阴阳转换不利,那么寒热、上下、表里、燥湿各种功能的相互交接都会受影响。所以口渴,喝水还不解渴。
少阴病有的喝水能解渴,有的也不解渴,这要看病情的轻重。如果少阴病出现喝水不解渴,也预示着快要往厥阴里传,或者已经传到厥阴。厥阴证还有另外一种渴症的症状规律,就是渴不思饮。虽然特别口渴,但是拿起水来又不那么想喝,喝的稍微多一些还不舒服。这个毛病显然要治脾肾,是因为脾土运化水分津液,肾主水、肾藏水的这个功能受损了,所以当厥阴要阴阳交接,阴阳相生的时候,根本没有原材料。
还记得之前提过,治厥阴病,通过治其他五经而恢复厥阴的功能。翻《伤寒论》会发现,厥阴病没有单独的方药体系,厥阴篇只有三个半方子:最著名的乌梅丸、很常用的当归四逆汤以及治热入血分的白头翁汤,还有在当归四逆汤里加入吴茱萸、生姜的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算半个。仔细分析这两个方子结构。也不像其他五经有明确的本经的方证、方药。
病到厥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看:是一个新病突然伤到厥阴,还是一点点不断的损耗、虚损到厥阴的。如果是后者,长时间的虚损到厥阴的病,都特别难治,而且常见死证。所以在厥阴篇里就会发现大量的什么什么不治,什么什么死的条文。在少阴篇也能见到什么什么不治,什么什么死的条文,其余诸篇几乎没有这样的语境。其实也在告诉咱们,病到少阴和厥阴的时候,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太阴不至于)。临床治容易要命的重症,其中一个常用的相对比较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其主症状规律由厥阴少阴变成了太阴,就知道脱离危险了。这些内容会在后面的厥阴篇、少阴篇细讲,在此先提出来,做一个概念上的建设。比如,一个厥阴死症,口干、口渴,大烦渴不解,大便干燥不下,结果治成了便溏、拉稀,不口渴,那应该高兴,说明脱离危险期了,至少这时候把命救回来了。因为从中看到了厥阴阴阳相厥、阴阳相隔的问题,变成了太阴运化不利,阻滞化湿的问题,这没有生命危险。
接着看七四条就简单了:“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条文有这么几个知识要点,首先有发烧的症状,说明有表证,这里肯定是有表寒,因为五苓散里用桂枝。六七天病还不解,说明这人的自愈能力比较差。在表有一个外受风寒的发热,在里有水饮停留,其表现的症状规律还是渴欲饮水,口渴。但因为是水邪,喝水化不下去,这个口渴是因为津液运送不到,被水饮堵住造成的口渴。口渴就喝水,结果一喝水就吐,为什么吐?因为正是因为水饮停留,水饮阻滞了正常津液的输布才口渴的。水饮不化再喝水,水上加水,所以吐水。
喝水吐,吃饭不吐,所以遇见吐的要问清楚,吐的是水还是饭,是喝水吐还是吃饭吐,还是都吐?以做鉴别,单喝水吐,一定要想到是水饮病,身体不能运化纳受水分。吃饭吐或者吃完饭胃胀、恶心等,说明身体不能纳受粮食谷物。吃油腻的恶心想吐,说明身体不能承受油腻,一般是肝脾的问题。不能纳受谷物粮食是脾的问题,五谷养脾,现在脾都没有能力消化谷物。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判断,一个线索。所以这一条是告诉咱们,水饮证有一个饮水即吐的可能性。猪苓汤也能出现饮水即吐,区别就是一个用温热药,一个用寒凉药。一个是温燥利水,一个是清热利水。
七五条列举了水饮证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症状。当水饮犯心的时候,会心慌、心悸、心里难受,所以“叉手自冒心”,就是捂着心脏的部位。当水饮犯了胆经、三焦经、肾经,都有可能出现听力下降,条文中说“此必两耳聋无闻也”,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更多的只是听力下降,或者耳鸣。给出的解释“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意思是发汗过多有肯能造成人体水液代谢的混乱。学到这一条增加了这么一个知识点,发汗过多可能伤到人的阳气、津液,还有可能造成人水液代谢的混乱,从而形成水饮停留。当水饮闭结气机的时候,会影响呼吸,造成喘症,其实就是水饮、水邪、水气影响了肺主呼吸,肺主气的功能。因为水饮病,所以一喝水、加大量喝水,水饮就加重,水饮一加重就闭郁气机、肺气,人就喘。看到喘自然能想到咳嗽、短气、胸闷、心慌,这都属于水饮所犯。犯了肺,影响肺的功能,犯了心,影响心的功能。
那么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这个人膀胱、三焦水道被水饮堵滞,这一点水饮,他的心或者肺就扛不住,属于间接受累,很容易被牵连和拖累到,说明这一藏属于先天体质偏弱,进一步思维就可以推知这个人在未来犯心、肺上的机率就比较高。所谓上工治未病。那么在心肺还没开始真正出问题的时候,便发现是薄弱环节,就可以做出提前预防。提前预防的手段很多,比如可以锻炼动攻,八段锦、五禽戏,都有针对心肺锻炼的招式,或者可以常按某些穴位,令其心或者肺的功能增强,以作预防。所以通过患者出现了哪些较低概率出现的症状,别人没有就他有,可以反过来推知他有哪些方面的薄弱环节。
这以前也提到过,比如并不是所有的人感冒后都会拉稀、腹胀或者肚子里不舒服。但有一些患者感冒后会拉稀、腹胀、便秘,这说明先天脾胃弱。相反的例子是有些人得了感冒都不影响胃口,说明先天脾胃强。凡事有利就有弊,先天脾胃强的人就容易得脾胃强一类的病,最简单的就是容易吃多,容易生湿、生热。在以前的条文中,集中讲过痰湿水饮病的各种变化,结合本条再思考,就可以有更深的领悟,更多的知识点相联系。
下一节去检索散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五苓散条文和五苓散证治。